1、学科发展现状
矿业工程学科始建于1949年,是yd222云顶线路检测中心最具优势和特色的一级学科,下设采矿工程、矿物加工工程、矿山安全与灾害防治3个二级学科。1999年获准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03年获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09年被确定为辽宁省具有核心竞争力一流重点建设学科,2014年入选辽宁省一流特色学科,2017年获批辽宁省一流学科。采矿工程二级学科1983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1993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采矿工程专业于2009年通过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于2013年获批为教育部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在2016年度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综合评价中排名第一。安全技术及工程二级学科2002年获批辽宁省重点学科,2007年获批国家重点(培育)学科。矿物加工工程二级学科2003年获博士授予权。
学科拥有一支职称、学历、年龄、学缘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现有专职教师70人,其中教授24人、副教授26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63人;拥有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和1个辽宁省高等学校创新团队;拥有辽宁省优秀创新团队1个,国家安全生产专家6人,“653”工程首席专家2人、辽宁省攀登学者1名,辽宁省特聘教授2人,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层次人选6名、千层次人选8名,辽宁省高层次科技专家库专家3名,辽宁省优秀人才10名,辽宁省优秀青年骨干教师2名,辽宁省青年科技奖获得者2名,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2人,辽宁省杰出科技工作者1人,辽宁省优秀科技工作者3人,辽宁省教指委矿业类专家委员2名。
学科拥有辽宁省煤炭资源安全开采与洁净利用工程中心、煤矿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辽西古生物地质博物馆等7个省部级研究中心和平台;拥有各型仪器设备近700余台(套),总价值4500余万元,其中价值10万元以上的仪器设备90余台(套),MTS-815型岩石力学实验系统、X射线荧光光谱仪等大型精密设备30余台(套)。
学科成立以来,共培养全日制本科生10000余名,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及国际职工3000余名,为我国煤炭行业输送了大批的优秀人才,为我国煤炭事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学科优势与特色
采矿工程二级学科主要针对智能化开采与装备、煤炭露天开采、煤炭开采地质保障等方面开展教学和研究工作,在复杂煤层地下开采、深部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露天矿绿色安全开采、智能化开采与装备研发等领域具有优势,形成了以采场覆岩大结构控制、深部开采围岩控制、露天矿横采内排、边坡稳定性控制、智能化采矿装备、露天开采与环境保护一体化技术等独具特色的研究成果。创立了“特厚煤层采场覆岩大结构失稳理论”,提出了“深部高应力复杂条件下的围岩控制技术”;构建了“煤层复杂性评价体系”,建立了“360度沉浸式环幕虚拟现实系统”,研发了“CO2爆破技术及装备”。创建了“露天矿横采内排追踪压帮边坡稳定控制开采理论与技术体系”,研发了“倾斜巨厚煤层露天矿安全增效开采关键技术”,构建了“露天开采与环境保护一体化技术支撑体系”。创立了构造影响带理论,研发了矿井水害防治技术体系,提出了“矿井瓦斯赋存规律预测方法”,建立了岩浆岩分布规律推断方法;研究成果在阜新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抚顺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内蒙古平庄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大同煤矿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神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多个局矿得到了推广应用,取得20多亿元的经济效益。
矿物加工工程二级学科重点开展矿物资源绿色高效综合利用、功能性矿物材料开发与应用等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在煤及煤系伴生物清洁高效利用、功能矿物材料制备领域具有优势,形成了以低级煤提质技术、晶须材料制备技术、高纯精细化工产品制备技术、介孔材料制备技术、吸波材料制备技术、碳质新能源为特色的研究成果。基于煤炭净化理论及矿物有价元素提取、有益组分与有用矿物分离、富集、直接利用或组合利用理念,研发了“高硫褐煤脱硫技术”、“高钠煤脱钠技术”、“焦中煤再磨再选技术”、“中煤与煤矸石选择性碎磨矿工艺关键技术”;以功能微纳米材料制备技术、设计与计算为重大创新目标,研发了“辽宁菱镁矿制备水合碳酸镁晶须技术”、“海盐卤水制备高纯氧化镁技术”、“阜新丝光沸石制备吸波材料技术”。基于矿物组成、结构与性质演变理论,研发了天然石墨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技术。研究成果在辽宁朝阳北票华源集团、万华集团、河北开滦集团等企业的12个大型煤矿、非金属矿得到了成功应用,创造了十几亿元的经济效益。
矿山安全与灾害防治二级学科紧紧围绕冲击地压、煤与瓦斯突出、自然发火等煤矿主要灾害发生机理、防治技术和装备等开展教学和科研工作,在矿井动力灾害预测与防治、煤矿火灾防治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形成了以地质动力区划、流固耦合失稳理论、煤自燃量子化学、吸能防冲支护技术、低渗透储层增透技术等具有特色的研究成果。构建了以地质动力区划为基础、以模式识别概率预测为核心的矿井动力灾害预测理论和方法,实现了矿井动力灾害预测从单因素预测向多因素预测发展、从点预测向区域预测发展、从定性预测向定量预测发展。研发了冲击地压电荷法监测预警技术、高压水射流割缝技术卸压解危技术、快速让位吸能防冲支护技术及成套装备;创立了量子化学煤自燃理论,建立了煤自燃难易判定、自燃火灾预测预报、煤阻化改性、采空区隔氧惰化等一整套防灭火技术体系。研究成果在大同、神东、双鸭山、鹤壁、平庄、阜新等矿区得到了应用和推广,有效预防和控制了煤矿自然发火,保障了煤炭资源的安全高效开采。
3、科研成果
近年来,承担国家科技攻关、国家自然基金、“863”计划等国家级课题70余项,省部级及企事业委托项目200余项;首次签署了中巴合作项目—《巴基斯坦塔尔煤田II区块露天煤矿首采区东帮边坡稳定性研究》,高度迎合了我国“一带一路”发展战略需求,彰显了yd222云顶线路检测中心矿业工程学科在煤炭开采领域的国际影响力。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51项;参与《煤矿安全规程(2016版)》等9项国家行业技术标准或规范的编写与修订;出版了《煤矿绿色开采技术》等专著和教材50余部;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Mining Sciences》、《煤炭学报》、《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等刊物发表高水平文章530余篇,其中SCI、EI收录50余篇;获批发明专利43项、实用新型专利5项、著作权50项。
4、国际交流与合作
与澳大利亚伍伦贡大学、美国西弗吉尼亚大学、俄罗斯国立地质勘探大学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关系;与俄罗斯国立地质勘探大学共同成立了“地下资源绿色开发与科学利用国际联合研究院”。
近年来,学科选派了8名青年教师到美国西弗吉尼亚大学、南伊利诺伊州大学、澳大利亚伍伦贡大学、塔斯马尼亚大学等国际知名高校进行为期1年以上的访学与合作;选派采矿工程、地质工程专业的10名本科生到澳大利亚伍伦贡大学进行实习交流活动。成功举办“岩石力学与矿井动力灾害防治国际会议”、“第35届国际采矿岩层控制会议”、“首届国际智慧矿山创新论坛(2017)”等国际学术会议。
5、学科发展规划
学科将深入贯彻落实好国务院和辽宁省《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团队建设实施方案》,切实强化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能力与水平,以团队建设为龙头,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支撑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与辽宁老工业基地新一轮振兴为宗旨,以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认清差距并兼顾特色,瞄准国际矿业科技前沿以及国家和辽宁省重大需求,科学规划,大胆创新,全员参与,全力打造适应国家与行业需求、有较大国际影响、国内地位突出的科技创新团队和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优秀人才培养基地与科技创新服务基地,快速将本团队建设成为全国一流学科,为全面振兴辽宁省老工业基地,实现国家能源重大发展战略发挥作用。同时,积极推动和扶持其他相关学科发展,为yd222云顶线路检测中心实现国内一流大学建设目标提供重要支撑。
图1 王继仁教授当选为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院士
图2 部分大型试验仪器/设备
图3 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51项
图4 获批国家发明专利43项
图5 辽西古生物地质博物馆
图6 yd222云顶线路检测中心齐庆杰经理赴俄与俄罗斯国立地质勘探大学签署合作协议
图7 本科生到澳大利也伍伦贡大学实习交流